close

2010年4月,張紅娟在玉樹抗震救災中救治受災民眾。 李文龍 攝2014年5月16日晚,張紅娟在機場大廳迎接“玉樹寶寶”。 張穎 攝張紅娟帶孩子們在游樂場玩耍。 張穎 攝
  中新網北京6月4日電 題:漢族軍醫“媽媽”張紅娟和她的73個藏族“玉樹寶寶”
  作者 陶社蘭 魏國 李文龍
  當了近20年的婦產科醫生,接生了多少個孩子,張紅娟沒數過。然而,對於在玉樹抗震救災時接生的73個藏族孩子,她卻記得很清楚。5月中旬,其中4個孩子從玉樹趕到鄭州,看望他們的軍醫“媽媽”。
  “一晃,他們都4歲了。身體好嗎?上幼兒園了嗎?”中新社記者跟隨張紅娟從濟南軍區153醫院前往新鄭機場迎接孩子們,她一路念叨著。
  晚上10點半,4個孩子與張紅娟在機場大廳相見了,爭先恐後地為張紅娟獻上哈達。“這是軍玉,這是巴桑永吉……,都長這麼大了呀。”看著天真活潑的孩子們,張紅娟把他們摟在懷裡,眼睛濕潤了。
  62天接生73個“玉樹寶寶”
  2010年4月,青海玉樹地震。張紅娟隨濟南軍區野戰方艙醫院連續機械化行軍53小時,行程2350公里,第一時間趕到重災區結古鎮。
  作為方艙醫院唯一的婦產科醫生,可以想象,張紅娟的工作量之大。而且,嚴重的高原反應,讓她頭疼欲裂、四肢無力,並接連出現嘔吐和失眠癥狀。再加上語言不通,交流不便,每一次治療和手術,都面臨很大的困難。
  方艙醫院剛開設7個小時,就迎來了第一個孕婦。藏族牧民塔拉已過了預產期,羊水已破,母嬰隨時有危險。由於語言不通,環境陌生,塔拉情緒極不穩定,而且固執地要按當地習俗趴著生產。一個鐘頭下來,張紅娟累得滿身是汗,一陣陣頭暈目眩。
  “只有耐心地做工作,語言不通,就用手勢比劃。”對4年前的那一幕,張紅娟仍歷歷在目。
  當天晚上11時16分,震後的玉樹迎來了嬰兒啼哭聲。守候在門外的丈夫查格心裡的一塊石頭落了地,一個勁兒地鞠躬致謝:“感謝金珠瑪米!感謝親人解放軍!”
  塔拉和丈夫執意讓張紅娟給孩子起個名字,感謝解放軍救了他家兩條人命。張紅娟想了想,說:“叫軍玉好嗎?”意思是解放軍救援玉樹。查格連連點頭:“好,好!”
  這次,查格和父親謝塔帶著小軍玉來看望張紅娟。其時,正是當地牧民們上山採蟲草的季節。他們每年的經濟來源,絕大部分來自於這兩個月的收成。但是,一聽說有機會來鄭州,他們毫不猶豫地放下了手頭的生意。
  “我們對張醫生充滿了感激。在當時那種緊急情況下,救了我的孩子,還沒收一分錢。這次,我們是帶著誠意來的。”查格對中新社記者說。這位淳樸的牧民帶來了自己親手製作的青稞面、酥油等。
  在玉樹抗震救災62天,並肩戰鬥的戰友們臉上大部分都被高原上強烈的紫外線照射得又紅又紫,唯獨張紅娟臉上還是白的。是因為她至少有50天獃在門診、產房和手術室里,又是守產程,又是做手術。她創下了接診病人2000餘名、手術27例無一感染、接生73名孩子全部存活的紀錄。
  在玉樹的日子里,張紅娟最快樂的時刻就是聽到新生嬰兒的第一聲啼哭。每當此時,她所有的苦累瞬間化為烏有。
  牽掛“玉樹寶寶”連續兩年隨訪災區
  玉樹歸來,張紅娟經常半夜驚醒。她的心,留在了那片高原,留在了親手接生的“玉樹寶寶”身上。天冷了,他們有沒有穿暖?有沒有玩具玩?今後的成長會是怎麼樣?
  每當思念涌上心頭,張紅娟就不斷地給孩子家長們打電話、發短信。求永桑周是張紅娟牽掛最多的孩子之一。因為早產,出生時不到5斤重,體質較弱。張紅娟一直不放心,經常打電話給小桑周媽媽,傳授護理和育兒知識。
  玉樹地震兩周年之際,張紅娟又申請隨醫院醫療隊回訪玉樹,當她見到身體瘦弱、營養不良的小桑周時,心疼得直掉眼淚。經與其母親商量,她把小桑周帶回鄭州,精心調養。不到一個月,小桑周的各項發育指標提高到同齡兒童的正常水平,小桑周父母高興地讓兒子認張紅娟為“漢族媽媽”。
  “孩子們健康成長,是我最大的願望,也是我最高興的事。”只要談到她的“玉樹寶寶”,張紅娟總是有說不完的話。
  初上玉樹,在戰友們看來,張紅娟似乎與高原反應“絕緣”,搭建帳篷、清理衛生、問診拿藥、晝夜值班、連續手術……比一個男醫生還要能幹。
  “不是我沒有反應,其實我也是硬撐著。”張紅娟坦言。
  那些日子,張紅娟真的是太累了!有一次,一對藏族夫婦慕名請張紅娟接生孩子。已經連續接生3個嬰兒、身體實在吃不消的張紅娟,便婉言謝絕了這對夫婦。
  這是張紅娟第一次,也是她唯一一次婉拒病人。
  孕婦前腳剛走,張紅娟就開始後悔起來,“人家找我就是信任,怎麼能拒絕?”
  幸好第二天這對夫婦又踅回來找到她接生,這才避免了張紅娟更深的自責。
  “我們不僅是醫生,也是軍人。軍醫不僅代表著自己和醫院,更代表著軍隊。”張紅娟說,“作為一名軍醫不僅要救死扶傷,也要在服務人民上盡自己最大的努力。”
  最喜歡的事是做手術
  從醫22年,從事婦產專業近20年,讓醫院領導和同事最佩服的是,她接診近10萬人,接生嬰兒超過萬人,實施婦科手術7000多例,沒有一次失誤,沒有接到一起投訴。
  “我只是一個普通的醫生。做到這些,要說有什麼‘訣竅’,那就是敬業和專註。”她說。
  軍校4年,張紅娟門門課程優秀,畢業時年級第一名,被評為全優學員;
  第一堂活體解剖課上,她第一個在麻醉過的兔子身上做氣管切開手術;
  35歲晉升為婦產科副主任醫師,成為醫院最年輕的專業技術骨幹;
  到西南醫院深造,指導老師李宇迪破例讓她主刀,成功完成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成為醫院掌握這一技術的第一位婦產科醫生……
  張紅娟把中國現代婦產醫學奠基人林巧稚當做自己的偶像。林巧稚曾說,做一名優秀的婦產科醫生,還應當像繡娘做針線活兒一樣靈巧。
  於是,為了能在手術臺上“繡花”,張紅娟經常學做針線活,平時有時間就自己縫補衣服、鉤花活繡十字繡、織毛衣,每一樣都做得精巧細緻,練出了一雙巧手。
  就是這種精巧,讓張紅娟的婦科手術做得非常漂亮,連以手術精妙的手外科同行們都誇她做的手術“就跟繡花一樣”。
  對張紅娟來說,最喜歡的事就是做手術,幾乎到了痴迷的地步。“我一上手術台,其它的什麼都忘了!”這位身高1米64,體重不足100斤的女醫生,柔弱的身軀,蘊藏著一種力量。
  張紅娟家裡,珍藏著上百條哈達。在她看來,每一條哈達,都是對自己最大的肯定。(完)  (原標題:漢族軍醫“媽媽”和她的73個藏族“玉樹寶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b30kbnpg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